<form id="ldxcc"><legend id="ldxcc"></legend></form>
<form id="ldxcc"><span id="ldxcc"><option id="ldxcc"></option></span></form>
<wbr id="ldxcc"></wbr>
    <sub id="ldxcc"></sub>

    <sub id="ldxcc"></sub>

      <form id="ldxcc"><legend id="ldxcc"><noscript id="ldxcc"></noscript></legend></form>

      港西油田會戰

      期次:第5660期       查看:61


      張立高,男,漢族,1942年1月出生,河北晉縣人。1966年7月畢業于北京石油學院,同月參加工作,1972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。曾任大港油田采油指揮部四礦技術員、一礦二隊隊長,采油指揮部指揮,天然氣管理處處長,第四采油廠廠長,油氣開發公司副經理等職務。

       

      1970年春天,華北石油勘探指揮部港西油田會戰拉開帷幕。按照規劃部署,港西油田的勘探開發面積由5平方公里擴大到20多平方公里,新鉆井近200口,總井數由10口增加到200多口,建成4個采油隊、20多個采油站,時間很緊、任務很重、困難很多。

      港西油田勘探開發始于1964年,1965年2月6日,港西油田港3井完鉆發現上第三系油層,15毫米油嘴求產日產油89.7噸、天然氣2萬立方米。同年3月,港4井獲高產油流,發現了港西上第三系淺層油氣藏。同年5月,組織港西油田勘探會戰,部署大井距剖面探井15口,11口探井鉆遇良好油氣顯示,控制含油面積約20平方公里,發現了港西油田。1968年,港西一區、三區開始鉆開發井。

      會戰開始前,我任采油指揮部二礦港西二隊工程技術員,我們隊負責港西一區油井的管護任務,管轄面積約5平方公里,下設5個計量站,有生產單井10口,20多名員工分布在隊部、大班、采油、后勤、生活等崗位,人員遠遠不能滿足會戰需求。為此,采油指揮部將二礦港西一隊、港西二隊合并整合再拆分,每個基層采油站只能分到1到2名老同志,同時招收了一大批剛畢業的高中生,充實到各個基層隊站,占總人數的80%以上。人員雖然得到了補充,但熟練工人、骨干人員特別是骨干技術人員緊缺,制約和影響了會戰工作開展。

      會戰的高峰時期,港西地區聚集了幾十臺鉆機,日夜轟鳴,連續施工,場面蔚為壯觀。我們采油隊在全力抓好油井投產和后續管護工作的同時,加班加點培訓新員工。針對新招收高中生要面對的情況,包括從學校學生到一線石油工人、從市區大都市環境到油田艱苦偏遠環境、從父母的工廠生產條件到自己的露天作業環境等系列變化,結合平均年齡16歲左右、文化程度相對較高、聰明好學等特點,制定了詳細的思想教育培訓、技術知識授課方案,講解石油戰略資源的重要性、石油在工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、大慶會戰時期的優良傳統、石油生成的基本原理、油氣開采的工藝流程等,幫促他們了解石油資源、石油行業,培養熱愛石油、獻身石油的干勁和熱情。

      新入職高中生在技術骨干、老師傅“手把手”的教導下,快速成長,迅速走上崗位盯崗,在港西油田開發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。有口井在生產時油壓波動,產量持續下降,這群高中生就兩班倒,每半小時測一次壓力、取一次樣,連續蹲守了48小時,精心繪制了一張幾米長的油壓、含水變化圖,“診斷”分析認為油井井筒積水。根據這一判斷結果,安排測試壓力梯度,交叉驗證了井筒積水的情況,通過采取措施,改善了生產條件,提高了油壓和產量,讓我對這群“新生力量”刮目相看。具體工作中,男孩子研究油井生產工藝流程及抽油機安裝、運轉等方面多一些,女孩子心細,側重于地質研究、油水分析等方面,發揮了各自的優勢和長處。當年入職的這群高中生,勤奮刻苦,主動性強,學習意愿強,許多人成長為油田勘探開發生產戰線上的技術、管理骨干。

      港西油田,有一部分處于穿港路修好后人力排水露出的水庫庫區和蘆葦淺灘,地勢低洼。當年夏天連續降雨,積水嚴重,道路泥濘難行,各種工程車輪番碾壓造成土路嚴重翻漿,進一步增加了工作難度和通行難度。采油指揮部強調“要想盡一切辦法,爭分奪秒搶投油井”,我們就緊盯鉆井作業、試油測試進度,看到油井焊完最后一道焊口、擰完最后一顆螺栓,全隊立即頂上去,驗收辦理接井手續,緊鑼密鼓地推進管線鋪設、井口安裝等投產施工。新投產井大多為自噴井,除了日常巡井、資料錄取、取油樣等常規工作,還要組織清蠟作業。當時隊上只有一臺拖拉機和兩輛馬車,拖拉機緊缺、馬車經常陷到泥里,大伙兒就蹚著泥水,把一百多斤的絞車、一百多斤的梯子、七八十斤的撥桿抬到現場。碰到下雨,就穿著雨衣,在泥水里手搖清蠟絞車,大雨澆透了外衣,汗水浸透了內衣,渾身上下像水洗一樣。那個暑期,我們一直在各個現場奔忙,也穿了一個暑期的雨鞋,許多人雙腳被泡得發白掉皮。

      面對艱苦繁重的生產任務,會戰職工一直是清晨上工、摸黑回家,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,晚上還有兩三個小時的政治、技術學習。港西油田處于快速發展階段,設備物資供不上,冬天熱采急需的天然氣供應緊張,采油站就號召全員回收停產井、舊流程的管線,大伙兒背著鎬頭、鐵鍬,把管線從土里刨出來,用管鉗拆卸開,再抬到施工現場。一根管線200多斤,剛入職的高中生自身重量都不到100斤,兩個人抬不動就四個人合力抬,一共回收了2000多米的管線。

      油田探勘開發初期,要求“先生產、后生活”,工作條件簡陋,生活條件差,住的是泥巴糊的簡易籬笆房,吃的是白菜、土豆、蘿卜、高粱米及少量細糧,伙食限量供應,十幾歲的學徒工正在長身體,加上勞動強度大,根本吃不飽。隊上在工作量極其飽滿的情況下,想辦法開了一塊旱田種水稻,大家義務承包了耕田、澆秧、拔草、收割等農活,幫助解決了一部分糧食供應問題。到1970年底,在如此艱苦的環境條件下,港西油田會戰投產油井155口,年底日產原油1370噸。

      回憶會戰的歲月、會戰的過程、會戰的同事、會戰的艱辛,深受鼓舞感動,深深為之自豪驕傲。石油會戰職工弘揚傳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,克服了生產條件差、設備資源緊張、后勤保障不足等系列困難挑戰,敢于吃苦、甘于奉獻,以忘我的犧牲精神和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,推動了油田的高效勘探開發。

      午夜视频福利在线观看